月經疹
月經疹是一種與月經周期有關而出現的皮疹。以每逢月經來潮前1~3天,其四肢、軀干局部或多處出現紅斑、丘疹、風團、水皰、大皰、糜爛、滲液、自覺瘙癢,隨著月經的結束皮疹自然減退和消失。一般認為與月經來潮前,卵巢分泌的孕酮驟增而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
1.月經疹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病因不清。月經來潮時,雌激素水平較低,可能與發病有關。有人認為可能是病人對自身體內的孕酮或其代謝產物產生的一種變態反應。這種變態反應,在月經來潮前皮膚較為敏感時引起皮疹的發生。
二、發病機制
尚未完全明確。有人認為與人工使用孕酮史有關。經期血小板計數,纖溶試驗陽性,故可發生紫癜。也有可能是作用于子宮內膜血管的某些物質經血流作用于子宮以外的皮膚黏膜血管導致的血管功能失常所致。
1、月經期血小板減少,易導致紫癜等皮疹癥狀發生。
2、中醫解釋為“沖任不調”。
2.月經疹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本病屬于變態反應中的一種特殊類型,且伴有明顯的瘙癢,且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故可因患者抓撓誘發皮膚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繼發于體質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癥,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3.月經疹有哪些典型癥狀
一般在月經來潮前2~3天發疹,持續到月經后的1~2天消退,隨著月經的來潮而反復發生,也有間斷發疹者,痛經者多見,皮疹呈多形性,可有紅斑,多形紅斑樣皮疹,結節性紅斑樣疹,單純皰疹,水皰,蕁麻疹,紫癜,眶周色素加深等,口腔和外陰黏膜還可出現潰瘍,皮損一般對稱分布,好發于面,軀干和四肢,有的僅有月經期皮膚瘙癢,常隨著月經結束逐漸減退或消失,如此在每次月經前又反復發作,但也有少數間斷發疹者,皮疹發作時,全身可伴有精神疲倦,煩躁易怒,失眠多夢,食欲減退等。
4.月經疹應該如何預防
1、穩定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注意休息,適度參加體育煅煉。
2、增加飲食營養,多食含維生素(A,B,C,D,E)豐富的食物,避免各種辛辣、刺激性飲食。
3、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避免使用各種易致皮膚過敏的藥物。
5.月經疹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月經疹需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通過以下檢查手段:1、血常規檢查:出,凝血時間檢查,激素水平檢查。
2、宮頸細胞學檢查:評估激素水平。
6.月經疹病人的飲食宜忌
患者在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少吃辛辣,濃酒,濃茶。并且應該適量攝入高脂肪食物,脂肪能產生熱量幫助人們抵御寒氣,并能使皮膚得到滋潤,脂肪食物也有利于維生素A和維生素E等脂溶性維生素的攝入,它們有防治皮膚干燥和老化的作用。
7.西醫治療月經疹的常規方法
1、西醫治療.
(1)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有抗炎、抗過敏作用。常用潑尼松口服每次10~15mg,3次/d。療效較好。
(2)雌激素治療:對本病有一定療效,可減輕瘙癢及減少皮疹復發的次數,常用己烯雌酚每晚1次,口服,從月經最后l天開始服,3周為1個療程。
(3)抗組胺藥治療:有抗炎癥介質、抗過敏作用,可減少皮疹發作及減輕瘙癢等癥狀。可選用氯雷他啶(克敏能),每次10mg,1次/d,口服;賽庚啶,每次2mg,3次/d,口服;特非那丁,每次60mg,2次/d,口服。
2、中醫治療
(1)內治法:
①辨證論治:
A、風熱搏結證:治宜疏風清熱、涼血止癢,選用消風散酌加白蒺藜、赤芍、丹皮、紫草根等。月經疹發于頭面、上肢面者,宜用銀花消風湯加減:銀花、牽牛子、益母草各15g,生地、黃芩、白蒺藜各12g,蒼耳子、苦參、防風、川芎各10g。1劑/d,水煎內服。
B、肝經血熱證:治宜疏肝解郁、清熱消風,選用丹梔逍遙散酌加益母草、蟬衣、生地、白蒺藜、旱蓮草等。月經疹發于軀干部者,宜用當歸活血湯加減:當歸、丹參、益母草各20g,女貞子、旱蓮草、白蒺藜、赤芍各15g,柴胡、川芎、枳實各10g,甘草6g。1劑/d,水煎內服。
C、脾虛濕熱證:治宜益氣健脾、清熱利濕,選用參苓白術散酌加銀花、黃柏、車前子、茵陳、漢防己等。月經疹發于下肢者,宜黃柏利濕湯加減:宜用黃柏、土茯苓各30g,益母草、澤蘭各20g,赤芍、當歸尾、紅花、木通各10g。1劑/d,水煎內服。
D、肝腎陰虧證:治宜滋補肝腎、養血潤燥,選用六味地黃湯酌加益母草、首烏、當歸、黑芝麻、麥冬、玄參等。
②中成藥、驗方:
A、龍膽瀉肝丸或三妙丸,每次9g,3次/d,口服。
B、逍遙丸合二至丸,每次各9g,3次/d,口服。
C、六味地黃丸合二仙膏,每次各9g,3次/d,口服。
D、益母草60g,旱蓮草30g,白蒺藜15g。月經提前、量多者,加生地20g,赤芍、丹皮各15g,山梔12g,田七3g;月經推后,量少者,加黃芪30g,仙靈脾、丹參各20g,當歸、白芍各15g。1劑/d,水煎內服。
(2)外治法:
①月經前發疹,僅有紅斑、丘疹而無滲液者,可選用黃連、黃柏各30g,滑石、寒水石各60g,冰片10g,共研細末,混勻后,1天多次外撲;若有滲液者,可選用三黃洗劑,5~6次/d,外搽。
②皮疹以水皰或大皰、糜爛、滲液為主者,可選用馬齒莧,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各30g,明礬、芒硝各20g,煎水待冷后濕敷,或用20%黃柏溶液,2~3次/d,外洗。
③皮損以干燥、結痂為主者,可選用青黛散或祛濕散,以麻油調搽患處;或黃柏霜,2~3次/d,外涂。
(3)其他療法:
①針刺療法:主穴:血海、三陰交、腎俞、關元。配穴:合谷、曲池、內關、足三里、陰陵泉、太沖。每次根據皮疹發生部位,選取主穴1~2穴,配穴2~4穴,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10min,1次/d,連用10次為1個療程。
②耳針療法:選取內分泌、腎、皮質下、交感及皮疹相應區域。每次選取2~4穴,單耳埋針,兩耳交替,每周輪換1次。
③食物療法:赤小豆、薏苡米、糯米,加水煮熱后拌紅糖,2次/d,內服。